首页>新闻中心>各集团新闻

各集团新闻

力邦营养公司总经理张小微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

时间:2017-08-10 00:08:00  次数:5960

8月5日,西安力邦临床营养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为期2天的“2017创新驱动特殊膳食食品全产业链发展国际论坛”落幕。说起当前国内对特医事业的参与热情,会后该公司总经理张小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连说“没想到”。

“我们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论坛,就有五六百人参加,第二天直到结束会场还有三四百人。这说明国内想介入特医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多,大家真的很关注。”究其原因,张小微对记者说,国内针对特医的政策法规趋于规范、市场教育越来越成熟,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中国特医产业正蓄势待发。

然而,记者通过论坛报告发现,在开辟这片新蓝海之前,有些问题是不得不审视的:谁将是中国特医背后的推动力?专业营养人才哪里来?在严格的政策要求和充满变化的市场面前,谁将会被淘汰?不回答这些问题,中国特医事业的前路还有大片留白。

“抱团”解决前路难题

就在这次论坛期间,特医领域的首个专业委员会——特医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

从构成主体上来看,特医食品相关企业是特医创新专委会的主力,但从架构上来看,这一“特医创新专委会”隶属于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等六十多家单位联合发起并成立的“国家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高校、医院等单位都将在推动我国特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以前这种会议的组织、设立专委会的行为,一般都由政府或半官方组织来主导。而这次论坛由企业主办、专委会由企业牵头,这种政府作风的改变、发挥职能的开放思维,让我印象深刻。”张小微告诉记者,企业主导的特医创新专委会,很多工作“会做得很实”。

“在特医产业中不管原料供应商,特医食品的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特医的营销机构、经营机构……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探讨,包括政策法规、技术难点。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讨论,如果是共性难解问题,我们就召集大家一起来探讨,形成一些共识和解决方案,解决具体问题。”张小微说,只要平台办实事,大家会很快过来“抱团”。

说到抱团,这在十几年前的特医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西安力邦十多年前曾试图联合同业,扭转中国特医被动的局面,但所走访的几家企业都兴趣索然——一方面各家产业规模太小,根本考虑不及行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就那样,“日子还过得去”。

这让张小微感觉很孤独:“国家每次有关于特医层面的新政策制定的意见征询讨论会上,国外巨头如雅培、达能、雀巢、华瑞等都悉数到场,国内企业只有西安力邦一家。”

“国内企业的很多诉求和需求几乎反映不上去,或者不被重视。”张小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现在大家看到了特医市场的巨大潜力,专委会这个潜在的“问题终结者”的平台就成了“香饽饽”。

“专委会能在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起到一个连接作用,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这次的论坛火热景象让张小微很是乐观:“从专委会的成立开始算起,中国特医产业将有一个非常快的改善,只要路子走得对,特医市场会迎来爆发。”

专业营养人才哪里来?

业内对特医产业前景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对特医食品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套渐趋完善:2016年7月,《特殊医学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2017年4月,CFDA成立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在巨大市场驱使下,食品、药品乃至保健品企业会纷纷布局特医产品,瑞典阿胡斯卡尔斯油脂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服务专家刘翠萍更是预计:“未来5~10年,国内特医食品市场将有望突破600亿元”。

这一预期显然过于乐观:600亿元的市场体量,是当前全球特医市场(主要来自欧美、日本)的规模,年均增幅预计6%;中国当前每年的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年增幅预计37%。

“中国特医产业的发展程度要达到欧美、日澳新的水平,最起码需要10年的时间。这期间还要保证政策法规的配套落实、该用的人都用上。”张小微说,现阶段来看,难点就在于“用上该用的人”:临床营养师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是个大问题。

我国教育部门在1998年对医学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取消了三级专业,临床营养本科教育专业被取消,只有极少数院校还保留医学营养专业,这造成了专业营养师人才严重不足。“1985~1995年这段时间有一两千人临床营养专业背景的人才,但大部分都流失了。”张小微表示。

如今,各医院营养科对付人才短缺的办法是“替代”——本科阶段医学专业学生,通过研究生转临床营养。这样培养出来的营养师一来在本科阶段拿到处方权,二来转临床营养毕业后可直接在医院做临床营养医疗服务。

“这是目前相对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张小微说。

多年来为呼吁重视肿瘤营养而积极奔走的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的肿瘤医学中心主任石汉平建议,高校应仿效影像学、麻醉学设立临床营养专业,或者住院医师规培时确定营养专业,这种营养医师有处方权;另外可在公共卫生学院、食品类专业设立营养师亚专业,如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等,这类营养师无处方权。

“无处方权意味着营养师只是主治医生治疗团队中的一份子,其处方建议对主治医生负责。”张小微告诉记者,美国的营养师资质认证即为这类。同时他指出,中国营养学会于去年年底试点的注册营养师制度就与美国“接了轨”,即受试者要考的科目跟未来营养师的知识结构是吻合的,但没有处方权。

“中国要把临床营养发展起来,懂营养的医生是很重要的。其实各高校师资力量是足够,我们应该尽快把临床营养这个专业恢复起来。”张小微表示,作为企业,也愿意与高校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机遇留给谁?

对于中国特医而言,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都是“前辈”和“师父”,中国特医要发展好,需要向这些国家借鉴什么?

“应该学的还是看他们如何管理这个产业,政府如何引导。”张小微表示,特医产品从全营养产品到疾病导向型产品,都有国家标准,可创新空间并不大。而国外对市场的管理和开拓,值得中国借鉴。

“产业刚起步,高标准严要求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要掌握这个‘度’——要让民族企业能够承受得了的‘适度’。”张小微针对当前被认为“严字当头”的管理措施回应道,就中国国情而言,如今特医市场鱼龙混杂,“几个人的手工作坊就敢生产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高标准严要求是有道理的。

“举个简单例子,乳清蛋白我们标注含量80%,一般都在国标误差范围之内。但因为这些原料采购成本非常高,能卖多少钱多由原材料成本左右。然而市场上却出现不少低价产品。我们做过市场在销产品的检测,有些乳清蛋白含量只有30~40%都敢标注80%。这是给病人长期吃的,有些病人吃了之后指标不增反降,多么可怕。这是谋财害命。”张小微说,这类劣质企业就该被严格监管所淘汰。

此外,张小微认为,市场还会淘汰那些“服务手段落后者”。“服务不规范、手段不先进,还用传统经营模式和思路经营,离开这个产业是早晚的事。”张小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如今信息高度透明,去中介化趋势明显,应该用全新的经营思路看待临床营养这一“服务”行业。

“现在分工细到什么程度了?非常细致,大家都很专业化的去做事,以往互不往来、互不协作、互不分享的做法没有前途。”张小微说,特医作为临床营养服务,要主动对接医生专家,用内容库、工具库和产品服务来支撑医生服务病人,包括营养方案的制定、饮食指导、营养剂使用,朝着互联网化、智能化前进。

“这种服务的跟进实际上是能解决医生的实际问题,这是特医作为服务产额最终的评价标准。”张小微说。

转发自:科学网

 

上一条:【力邦新力量】2017应届毕业生培训营圆满毕营
下一条:力邦经销公司2014年中工作会议圆满召开